龚自珍是清末著名思想家,他一生刚正不阿,且学识渊博,精通诗文,面对清王朝扼杀人才的种种弊端,他曾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求贤若渴的心情溢于言表。而正是这个极重视人才的龚自珍,却没能把自己的长子教育好,成为他煌煌一生中的败笔。
电影《火烧圆明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将发辫盘到头顶,戴洋人帽,穿白色西服,出入洋兵营盘的假洋人,强拉民女供侵略者蹂躏,又引洋兵闯进圆明园……这个可耻的汉奸就是龚自珍的长子——龚橙。据史书记载,龚橙自幼聪颖,能识满文、蒙文,跟父亲一样对经学习研最深。同时,他还工于诗词,书法也好,时有“孝拱真书自一家”之誉。由于爱子心切,龚自珍对儿子身上存在的某些陋习却注意不够,有时偶有批评,也是轻描淡写。他在《己亥杂诗》中劝勉儿子踏实做学问:“俭腹高谭我用忧,肯肩朴学胜封侯”,“多识前言畜其德,莫抛心力贸才名”。诗中流露对儿子夸夸其谈、玩世不恭之习的忧虑,但又充满着对儿子的怜爱和期许。无奈龚橙没有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其父死后,越发放荡不羁、无法无天。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龚橙的堕落,固然是他本身忽视品行修养、恶习积累的结果,而作为父亲的龚自珍也有失误之处。平时,他注重了对儿子的学识培养,自幼教他读古籍、习诗文、练书法,使他小小年龄,就达到了“故于学无所不窥,胸中渊博无际”的境界,却忽略了他的品德修养,对儿子教之不严,宽容过失,即使偶有批评,也只是蜻蜓点水,最终导致他积小错为大过,由生活上的腐化堕落为人格上的变节。此中教训不谓不深刻。
聂荣臻元帅在他88岁高龄那年,向全国家长倾吐肺腑之言:“家教之道贵以德”。国无德不昌,人无德不立。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应以德为先、以德为重,把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摆在突出位置,让“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而时下,一些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要么对孩子过于溺爱,生活上关照有余,品行和意志修炼不足;要么倾心于他们的智力发展和才艺培养,忽略了他们健康人格的培育及良好习惯的养成;要么自身言传身教的误导,使孩子沾染上种种不良习气。凡此种种,都可能重蹈“播下龙种,收获跳蚤”的悲剧。
龚自珍的败笔,应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为人父母者,真该好好省察一下,自己每天到底对子女在实行哪种教育,在自己的家教之树上到底要结出什么样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