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学同学生实际脱节、教学效果不理想;辅导员队伍社会阅历不足、理论修养缺乏,在引领学生思想方面吃力。如今,这些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中普遍遇到的难题在北京科技大学正逐步得到解决,该校依靠的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紧密合作、优势互补的“教辅结合”模式。
曾率领京豫流浪乞讨人员调查团深入调研乞丐生活、荣获首届“中国大学生自强奖学金”的该校05级本科生徐洪业说:“我的社会实践特别要感谢两位老师,教思政课的左鹏老师帮助我们策划了实践主题,掌握了社会调查的方法,并亲自带领我们去乞丐村考察调研,对实践成果给了我学术方面的指导。辅导员吕朝伟老师则帮助我修改了申报书,设计了实践方案,并协调多个部门为我们准备了摄像机、照相机等设备。”
从“大学生社会实践”课到“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再到“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北科大将“教辅结合”引入这些课程,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工作模式。据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彭庆红介绍,辅导员参与课堂教学和平时成绩评定,一些辅导员还走上讲台,协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搞好教学;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则参与指导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走下讲台,配合辅导员提高学生工作质量。
“因为是大班授课,和学生接触少,又不善于借助辅导员的力量,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往往难以取得预期效果。”该校“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师孙文营告诉记者。学校鼓励“教辅结合”之后,在辅导员的帮助组织下,孙文营参与了多场学生主题讨论会,课下与学生的交流形式也更加多样。“现在,每堂课结束,我都会收到不少学生递来的小纸条,提出一些感兴趣的问题,我开始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辅导员的沟通配合也更多了。”
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坊是该校打造的“教辅结合”活动平台,自2006年以来,已举办100余期,约30余人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200余人次的辅导员参与,约5000余人次的学生得到了指导。
北科大学生工作部部长何进说:“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两支队伍协调配合不够,就很难形成德育第一课堂与学生第二课堂之间的衔接,也难以发挥它们之间的互补效应。只有两支队伍资源共享,深度合作,形成合力,才能贴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9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