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闽东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是脱贫工作。闽东的贫困面比较大,经过三年的脱贫,有了可喜的变化。但应该清醒地看到,现在的脱贫还是处于低水平,还不稳定,脱贫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
——摘自习近平《摆脱贫困》之《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篇
近年来,各地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加大了扶贫帮困的力度,一大批贫困户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摘掉了贫困帽子,走上了致富之路。但也有一部分贫困户仍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在他们眼中,贫困就是缺钱少物。有的本来自己可以办的事情却不办,等着政府和社会的救济和赞助;有的缺乏过紧日子的思想,领到扶贫款后不是用来发展生产,而是用于吃喝玩乐。一些多年一直被帮扶的贫困户,如今仍然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问其原因,他们并不是因为年老体弱,天灾人祸而不能致富,而是因为他们不思进取、主观努力不够所致。
由此可见,从物质层面给予帮扶,是治标不治本的。很多贫困户之所以贫困,物质缺乏是一个方面,但更多的是没有志气,没有奋斗目标,把贫穷当作一种习惯就会缺乏脱贫致富的志气和信心,很大一部分人缺乏勤劳实干的精神。
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故事,有位企业家到西部考察,到了一户穷苦农民家。企业家虽然到过不少的困难户,但没有见过这么穷的人,吃饭连双筷子都没有。他便想帮助这户人家。企业家在这家房前屋后转了一圈,看到这家屋后有一片大竹林。他心想:有这么多竹子,都不用它来做筷子,实在太懒了,帮助这样的人有什么意义呢?企业家一点东西也没留下就走了。这则故事同样说明了一个道理:穷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贫穷,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贫穷。
没钱是贫困,但贫困绝不仅仅是没钱。长期以来,传统单纯的以提供物质多少来衡量扶贫效果的标准是不合时宜的,我们在力图改变物质财富匮乏的同时,还要兼顾推动贫困地区或贫困人员精神状态的实质性提高。
除此之外,文化教育的缺失让贫困群众缺少闯出去的念头也是造成贫困现象恶性循环的一个重要原因。观念陈旧落后,导致贫困群众身在贫中不知贫, 安于现状, 创新思维缺乏, 创业的主动性和进取心严重不足。在极少数贫困户中,“输血式”扶贫方法不仅没能很好地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相反还使他们滋生出了“等、靠、要”的不良风气。
可见,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是更加难以根除的痼疾!所以,习近平说,扶贫必先扶志。他认为,扶贫先扶志,就是要改变贫困地区群众的精神面貌,振奋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扶贫要与扶志相结合,“授人以鱼”要与“授人以渔”相结合,物质扶贫要与精神扶贫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党委、政府自身在脱贫中的带头作用也十分重要。习近平说,有些本来发展不错的乡镇也把自己列入贫困的范围,这样做只能起消极作用。党委、政府也在“等靠要”,干部都如此,势必对一个地方的脱贫产生更大的消极影响。这些党委、政府本身也要“扶志”。
立志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聪明才智脱贫致富,而不是“处处说贫”,长久、扎实地工作,找到脱贫的路子和办法,贫困地区才能具备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最终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习近平的脱贫观,对当今的贫困地区、贫困人群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转载网页:http://dangjian.com/djw2016sy/djw2016xxdj/201606/t20160614_3443737.shtml
来源:党建网
转载时间:201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