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梁军
健康食品系副主任、副教授
吉林大学生物化学专业毕业,从事药品、食品微生物发酵机理及其应用研究,担任全国食品药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种标准制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微生物学会理事,福建省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科技专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主持和参与10多项省部级科技项目的研究,获福建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省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全国食品工业行指委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1项,省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1项,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2项、铜奖3项,获专利授权18项。主编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教材5部。其中1部入选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

记 者:陈老师您好,很高兴今天能够采访您。我是21食安班的肖振东。请问您从教几十年,对教师这份工作有什么感受与心得?
陈老师: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总结我这十多年的教师工作时光,我想这个词一定是“幸福”。这些学生最美的青春年华,最难忘的大学三年,都是我跟他们并肩同行,有泪水,有汗水,有欢呼,有雀跃!我陪伴、见证着一批批学生的成长,他们也温暖了我的整个世界与人生。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能够陪伴学生一起成长是我最大的幸福。
记 者:在大学里,您觉得和学生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来相处?
陈老师: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认为“亦教亦学双肩挑,亦师亦友两相宜”是对教师工作一个很全面的总结。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业的辅导者、学生生活的指导者、学生思想的领航者。在工作中,我给学生的感觉是比较严肃、严谨的。但在生活中,我们更像朋友,直到现在,我所带的第一届毕业生都还和我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愿意与我分享他们的点点滴滴。
记 者:您认为成为高校教师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陈老师:首先要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热爱自己的专业。对学生要有耐心,当然还要有科研精神。爱心和责任心很重要。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如果你是个老师,你就要对你的学生负责。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给他们关爱、支持和鼓励。教书,不只是教他们书本上的知识,还要教他们如何为人处事。另外还应该具有崇高的师德、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具有优秀的教学能力、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终身学习观念和创新精神。
记 者:据了解,您还有一个身份,是我们省的科技特派员。请问您是怎么看待这一工作的?
陈老师:作为一名党员,我积极响应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科技扶贫和乡村振兴”号召,切实发挥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不断学习提升业务能力和政治觉悟,充分认识到“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性,积极做好政策宣传、科技传播,充分发掘生物技术的产业优势,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切实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记 者:那么您认为科技特派员为您的教师身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陈老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认为高校教师不但要强于教学,更应该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深入乡村,扎根基层,始终秉承“严谨务实,勤奋创新”的坚定信念,始终坚持“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将成果留在百姓家”,心系乡村,服务农民,用自己的所学和不懈付出为乡村振兴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科特派工作,也促进了我进一步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作为教师,应该情系学生成长、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培育更多德才兼备、自强不息的优秀人才,为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作出新贡献的同时也为社会和国家输送高级专业人才,在奋进“十四五”的征程上,用更加饱满的热情向新的目标前行!



在访谈中,陈老师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把他的育人之路娓娓道来,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他身兼高校教师和科技特派员的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们共产党人讲奉献,就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有了这颗心,就会‘痛并快乐着’,再怎么艰苦也是美的、再怎么付出也是甜的,就不会患得患失。这才是符合党和人民要求的大奉献。”其实我们身边不乏陈老师这种甘于奉献的人们,他们为了心中的那份信仰,在普通的岗位上默默的耕耘着。奉献既伟大又平凡,其伟大在于精神,其平凡在于行动,奉献是当代莘莘学子应有的精神,我们应顽强拼搏,为实现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为中华民族凝聚起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