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名,赴家乡之约|健康食品系学子寒假社会实践风采(三)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5-02-19


今夕家家逢万喜,朝日岁岁多胜意。每逢新春佳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基层一线,探民意、访民情、问民生,鼓励广大青年学生可以利用假期走进基层,切身感受国情社情民情,充分挖掘非遗资源,以青春视角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这个寒假,健康食品系的学子们走进家乡见证了春节民俗里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

春节期间,陈宸同学常与家人漫步街头,沉浸于大街小巷浓郁的年味与欢庆氛围中。熟悉的中山街、西街两侧,古老的燕尾脊、古厝与修缮一新的传统风格建筑皆披挂红绸彩灯,路边文创小店陈列着石敢当、筊杯、漆篮、红砖杯垫等非遗文创产品。关帝庙、开元寺、孔文庙、东西塔等名胜游人如织,热闹非凡。这段经历让她更深入地体察到家乡民俗文化的细节,发现了许多以往忽视的趣味传统,不仅加深了对本土文化及非遗传承的认知,更惊叹于中华民族蕴藏的深厚艺术创造力。

——21五专 陈宸

新年,郑志英同学踏入寺庙,开启了一场特别的实践之旅并收获珍贵感悟。寺庙内热闹非凡,前来祈福的人们摩肩接踵,香烟袅袅升腾,梵音回荡。不同年龄身份的香客怀着虔诚心许愿,让观察者感受到信仰的力量。祈福者面容皆带虔诚与期待,有位白发老者在佛前久立,闭目合十默祷,专注神情令人肃然。带着孩童的父母认真指导上香礼仪,稚嫩小手模仿着长辈的动作,传递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体现文化传承的延续性。

——21五专 郑志英

踏入庙会,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传统手工艺品摊位。糖画艺人以勺为笔,以糖为墨,金黄的糖浆在光洁的石板上流淌,寥寥数笔,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神话人物便跃然眼前。看着那晶莹剔透、散发着甜蜜香气的糖画,她不禁感叹艺人精湛的技艺。这小小的糖画,不仅是一种美味的甜食,更是民间艺人世代相传的智慧结晶,它将绘画艺术与民间工艺完美融合,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更应珍视这些活态传承的文化瑰宝,让其在数字浪潮中焕发新生。愿庙会文化历久弥新,非遗技艺生生不息,永远镌刻在中华文明的基因图谱中,成为民族记忆里最温暖的注脚。

——23食检2班 林婧妍

游神的队伍浩浩荡荡,锣鼓喧天,旌旗招展。神像所到之处,鞭炮齐鸣,香火缭绕。人们虔诚地跪拜,祈求神灵保佑。这一幕幕场景,让杨滟雯同学深深感受到了民间信仰的力量,民间信仰并非蒙昧的具象,实则是百姓对现世安稳的精神投射,对和谐社会的期盼。游神活动是一场传统文化的盛宴,从神像的雕刻到服饰的制作,从仪式的流程到音乐的演奏,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文化元素,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24食检2班 杨滟雯

踏入广福宫庙会,仿佛一脚迈进了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时空隧道,每一处角落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我收获颇丰。在法师的吟声中,感受到对古人深深的敬意。庙会入口,高甲戏的激昂唱腔瞬间抓住了他的耳朵。演员们浓墨重彩的脸谱、灵动多变的身段,演绎着古老的故事,一招一式都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舞台下,老人们听得入神,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孩子们虽不完全理解剧情,却也被热闹的氛围吸引,眼睛瞪得大大的。在这一刻,他深刻感受到传统戏曲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连接几代人情感的纽带,承载着福建地区的历史记忆。

——24物检班 谢彬

通过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学子们深入了解当地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为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与实践空间。让同学们感受其魅力,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青春力量,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