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3版)
专业名称 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
专业代码 580112
招生对象 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学校毕业生
学制与学历 三年 专科
专业需求与就业面向
一、指导思想
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的现代高职教育理念,以《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等相关文件精神为总体指导,以医疗器械行业一线岗位对本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医疗器械行业、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基本要求,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改革发展道路,建立规范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和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体系。
二、专业分析:
1.行业背景及发展现状
医疗器械是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具有高度的战略性、带动性和成长性,其战略地位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已成为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器械产业蓬勃发展,1978年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仅430家,员工9.1万人,年总产值7.3亿元;到2007年底,医疗器械生产企业810家,员工16万人,年总产值582亿元。截至2011年底,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增至14603家。全国持有《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达168596家。药品和医疗器械都是高附加值和高利润的产品,当前世界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消费比例是10:7,发达国家为1:l,而中国的比例为2.5:1,说明当前中国的医疗器械的发展前景很大。世界医疗器械的年增长速度都在5-8%,而且都高于当年经济增长速度。我国医疗器械是一个新兴的高科技朝阳产业。该产业市场广大而且增长速度快。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平均增速在25%左右,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平均增长水平。技术含量高且附加值高是该产业的最明显的特点。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在过去10年中的销售规模增长了近5倍,2010年市场规模已超过1000亿元,跃升至世界第2位,很多产品的生产规模列世界首位。科技部的《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预期“十二五”期间拉动新增医疗器械产值2000亿元。由于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大,国内外商家纷纷投入医疗产业。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深化,我国医疗产业将快速发展。2010年,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列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发展机遇。截止2011年,福建省医疗器械生产厂有350余家,其产值与我省的药品产业的总产值相当。大的厂家如“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其年产值达4亿多。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有5000余家,且我省在医疗器械在“有源医疗器械”和“无源医疗器械”中的“诊断试剂”和“无菌医疗器械”的发展较快,特别是“无源医疗器械”中的“诊断试剂”,我省处于全国的领先水平。
2. 人才需求状况
目前医疗器械产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人才的严重不足。医疗器械产业不仅需要研究开发人员,还需要生产、经营、检测人员。其专业性比较强,需要有临床医学、材料学、机械、生物工程、机电和检验学等专业知识复合型人才。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人才主要集中在项目研发部门。大都不愿到生产、检测、维修等部门工作。而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正是属于应用型、技能型的。因此,从事医疗器械企业的生产、检测、维修、销售等部门工作的专业人才应该出自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培养的医疗器械专业的专科人才应该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销售技能与医疗器械专业知识技能。
“医疗器械专业”在我国综合性本科院校的相关专业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目前,国内以开设医疗器械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并不多,主要在上海。“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山西药科职业学院”与“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联办“医疗器械专业”。医疗器械专业人才的缺口与行业的蓬勃发展显然不协调。对高职高专毕业生在生产和销售方面都有需求。我省目前还没有高职院校开设医疗器械专业,这与我省医疗器械,特别是体外诊断试剂产业的飞速发展所需的生产、销售人才不匹配。因此,我省医疗器械专业人才缺口大,其就业前景十分看好。
3. 就业面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医疗器械制造、使用、检测、维护、服务和销售等岗位
主要就业岗位:医械产品制造(生产)、检测与品质管理
次要就业岗位:医械产品开发、生产管理、注册、风险管理
其他就业岗位:医械产品销售与技术支持、医用器材采购
表1 职业岗位及其主要工作任务
职业岗位 |
主要工作任务 |
生产技术操作员 |
医疗器械制造(生产)、检测及日常管理 |
产品检测员 |
制定产品检测方案,实施产品有效性、安全性等性能检测 |
维修技术员 |
医疗器械的维护保养、安装调试及故障检测维修 |
助理工程师 |
医疗器械新产品开发设计辅助、验证与安装调试 |
产品服务技术员 |
医疗器械产品销售、安装调试、使用指导、售后服务 |
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文化修养,掌握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材料学、临床医学、化学、检验和医疗器械营销等相关知识,具备医疗器械制造(生产)、检测、维护等专业技能,从事医疗器械制造(生产)、维修检测、临床管理和营销等技术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1. 知识要求
(1)掌握一定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知识;
(2)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医学、生物学、化学、材料学、机械、电子等相关基础知识;
(3)掌握医疗器械生产、流通、使用过程中的基本法律法规知识;
(4)掌握常见医疗器械的组成结构、临床应用、使用、维护等知识;
(5)掌握常见医疗器械的生产工艺、生产过程、环境控制要求及质量检测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相应工种岗位的标准操作规程和技术安全操作规程;
(6)掌握医疗器械产品市场营销、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与物流管理、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7)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书面表达、学习方法等人文社科通适知识;
(8)了解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
2.技能要求
(1)具备根据医械生产工艺要求和标准操作规程完成生产任务,并做好相关生产记录的能力;
(2)具备按照质量标准独立完成医械产品检测,出具相关检验报告的能力;
(3)具备运用医械产品说明书进行安装、调试、维护并参与开发新产品的能力;
(4)初步具备运用医疗器械专业知识和营销技巧,搜集信息,制定计划,完成推广、销售医械产品的能力;
(5)初步具备根据医疗器械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医疗器械生产管理、品质管理与物流管理的能力;
(6)初步具备运用计算机软件绘图的能力;
(7)初步具备阅读专业论文,填写、编写相关专业文件的能力;
(8)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学习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
3.素质要求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吃苦耐劳,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2)具有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细致严谨、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素质;
(3)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
(4)达到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身心素质。
4.职业核心能力:
(1)医疗器械管理相关法规的理解、实践应用能力
(2)医疗器械产品有效性、安全性分析检测能力
(3)仪器设备使用、管理、维护保养能力
(4)基本医疗器械营销能力
(5)医械产品生产组织、管理能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
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是一个集医疗设备、化学、检验技术为一体的工科专业,包括“有源和无源医疗器械”、其中“无源医疗器械”包括体外诊断试剂等。本专业培养掌握与专业相适应的材料学、临床医学、化学、检验和医疗器械营销等相关知识,具备医疗器械制造(生产)、检测、维护等专业技能,从事医疗器械制造(生产)、维修检测、临床管理、新产品开发、医械产品认证和营销等技术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毕业时拥有“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毕业证书及“医疗器械检验工”等技能证,成为一专多能的技能型人才。
本专业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创新实践能力提升为重点,以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以科研和社会服务为支撑,突出教学实践环节,推进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教育,实施“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培养模式。结合专业特点,针对性的开展“T型结构”培养模式。“T型结构”突出对学生综合技能培养、训练的结构模式:加强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提高学生专业岗位的针对性,以此为硬技能(如“T”字母中的“│”);加强学生职业岗位适应的广度训练,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以此为软技能(如“T”上的“—”)。以硬技能为支撑、软技能为拓展,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T型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之间的匹配能力,不仅缩短了学生成为“企业人”的过渡期,而且提升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职业证书
表2 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职业技能证书表
类别 |
证书名称 |
等级 |
发证单位 |
备注 |
基础技能 |
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证书 |
三级 |
福建省教育厅 |
必考 |
计算机等级证书 |
一级 |
福建省教育厅 |
必考 |
核心技能 |
医疗器械检验工预备技师 |
三级 |
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必考 |
岗位群技能 |
医疗器械注册员 |
初级 |
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选考 |
内审员 |
初级 |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
选考 |
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教学内容)
一、课程体系的架构与说明
本专业课程体系中共有五类课程。
第一类是以可发展能力培养为主导的公共基础课程。
这类课程含国家规定的思政、军事、体育等10门课程。共600课时,占总课时的22.97%。
第二类是以为专业课程服务的技术基础课程。
这类课程包括人体生理解剖学、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高分子材料化学基础、分析化学、诊断学、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机械制图、医用物理学8门课程。共578课时,占总课时的22.13%。
第三类是以实践为导向的专业技术课程。
这类课程包括现代仪器分析技术、临床医学概要、GMP与洁净度监测、免疫学/生物化学、无源医疗器械检测技术、医疗器械概论、医用设备应用与维护、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医疗器械营销实务10门课程。共636课时,占总课时的24.35%。
其中无源医疗器械检测技术、医疗器械概论、医用设备应用与维护、医疗器械营销实务、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构成了5门专业核心课程。
第四类是以职业技能考核为主导的综合实训课程。
这类课程由医疗器械产品检测综合实训、医疗器械生产综合实训、医疗器械检验工认证实训组成。其中医疗器械检验工认证实训作为“双证融通”教育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获得医疗器械检验工预备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共78课时,占总课时的2.99%。
第五类是以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的校外实习。
这类实习贯穿到一年级新生的“入学教育”、三年级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同时鼓励大二学生利用暑假到企业进行“短期见习”(社会实践),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养成、职业道德。共720课时,占总课时的27.56%。
二、专业核心课程简介
表3 专业核心课程及其主要内容
序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主要内容 |
培养能力 |
安排学时 |
1 |
无源医疗器械检测技术 |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的检测,血压计、血压表的检测,医疗器械中不溶微粒的检测,环氧乙烷残留量的检测,人工心脏瓣膜的检测,外科植入器械的检测,血管支架的检测,空心纤维透析器的检测,人工晶体的检测 |
无源医疗器械检测技术 |
96 |
2 |
医疗器械概论 |
医疗器械分类,生理信息来源与分类,医疗器械结构特点及简介,医疗器械监管要求的基础知识,生理信息测量仪器、医用监护仪器、医用超声诊断与治疗仪器、医用放射诊断与治疗设备、磁共振成像设备、医用光学仪器、临床检验仪器、急救医疗设备、其他医用治疗仪器、数字化医院及现代医学信息技术、无源医疗器械等 |
医疗器械监管 |
64 |
3 |
医用设备应用与维护 |
医用X线机、医用超声诊断仪器、医用电子仪器、医用光学仪器和医用检验仪器应用与维护 |
常见医用设备使用与维护 |
96 |
4 |
医疗器械营销实务 |
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市场调查分析统计的基本知识,医疗器械市场调查、医疗器械市场开发、医疗器械渠道管理、医疗器械市场沟通和医疗器械招投标与融资租赁实务 |
医疗器械市场开发、营销渠道建设与管理、营销沟通和招投标 |
64 |
5 |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 |
制图基本知识,投影基础,立体表面的交线,组合体、机件的表达方法,标准件和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计算机绘图 |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 |
68 |
三、实践教学体系
表4 实践性教学时间安排表
名称 |
课程(科目)名称 |
课时数 |
教学安排(学期)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基本技能训练 |
人体生理解剖学 |
16 |
√ |
|
|
|
|
|
高分子材料化学基础 |
34 |
√ |
√ |
|
|
|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48 |
√ |
|
|
|
|
|
分析化学 |
36 |
|
√ |
|
|
|
|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 |
36 |
|
√ |
|
|
|
|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
18 |
|
√ |
|
|
|
|
诊断学 |
18 |
|
|
√ |
|
|
|
机械制图 |
36 |
|
|
√ |
|
|
|
临床医学概要 |
18 |
|
|
√ |
|
|
|
医用物理学 |
18 |
|
|
√ |
|
|
|
GMP及洁净度检测 |
18 |
|
|
√ |
|
|
|
专业技能训练 |
|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 |
48 |
|
|
√ |
|
|
|
生物化学/免疫学* |
18 |
|
|
√ |
|
|
|
无源医疗器械检测技术* |
32 |
|
|
|
√ |
|
|
医用设备应用与维护* |
32 |
|
|
|
√ |
|
|
Solidworks与计算机绘图 |
32 |
|
|
|
√ |
|
|
综合技能实训 |
医疗器械检测综合实训 |
30 |
|
|
|
√ |
|
|
医疗器械生产综合实训 |
30 |
|
|
|
√ |
|
|
实习 |
生产(顶岗)实习 |
360 |
|
|
|
|
√ |
|
毕业实习 |
360 |
|
|
|
|
|
√ |
表5 实践技能考核项目及安排
序号 |
实训项目 |
实践技能考核内容 |
考核实施 学期 |
1 |
人体生理解剖学 |
1血型检测;2、血压测定;3、肺活量测定 |
1 |
2 |
高分子材料化学基础 |
1、溶液的配制,2、常见离子的鉴定,3、蒸馏,4、水蒸汽蒸馏5、熔点测定及温度计矫正,6、回流 |
1.2 |
3 |
分析化学 |
1、溶液的配制和标定;2、称量;3、滴定分析,4、薄层分析,5、简单仪器分析 |
2 |
4 |
微生物及检验技术 |
1、染色技术;2、微生物数目测定技术;3、消毒灭菌技术;4、无菌检查;5、微生物限度检查 |
2 |
5 |
生物化学 |
1.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2.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3. 血清中葡萄糖含量的测定; |
3 |
6 |
机械制图 |
1平面图形的绘制,2无精度要求形体图样的识读与绘制,3典型零件图样的识读与绘制,4标准件与常用件图样的识读与绘制,4装配图的识读与绘制,5用AutoCAD 2010绘制二维图形 |
3 |
7 |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 |
1.重金属粒子含量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环氧乙烷残留量测定(GC)3. 一次性使用输液器中 DEHP 溶出量(HPLC) |
3 |
8 |
免疫学 |
1. 溶血试验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3. EL1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抗原及特异性抗体 |
3 |
9 |
医用设备应用与维护 |
医用X线机、超声诊断仪等机型操作和维修技能 |
4 |
10 |
无源医疗器械 检测技术 |
1.细胞毒性反应2.致敏因子检测3.刺激性检测,4.炎症反应5.热源检测6.不溶性微粒检测7.几种器械检测 |
4 |
表6 综合实训方案及项目
实训项目、时间 |
实训内容 |
实训要求 |
无源医疗器械生产综合实训 1周 |
体外诊断试剂、创可贴、输液器的生产 |
体外诊断试剂的生产主要包括固相载体的制备、滴配过程、校准品、阴阳性对照或质控品的制备、化学发光底物的制备、铕标记物的制备、冻干、分装、灯检和贴签包装等,步骤。使学生掌握基本体外诊断试剂生产的操作技术,包括包被反应板、标记物制备、各种溶液的配置、冻干、分包装等,具备熟练的基本操作技能。 |
无源医疗器械检验综合实训 1周 |
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 |
主要包括医疗器械灭菌过程中所使用的环氧乙烷的残留量。通过本实训的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的工作内容和流程。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医疗器械质量检测的能力。 |
聚合物医疗器械的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 |
主要包括 聚合物医疗器械的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等内容的学习与实践。通过本实训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何对聚合物的降解产物进行定性与定量,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医疗器械质量检测的能力。 |
常见医疗器械物理常数测定 |
主要包括查阅文献、测定常见医疗器械的水气透过率、铝箔耐破度、微粒分析、一次性无菌注射器身密合性、医用注射针针尖刺穿力、密封性试验等到。通过本实训的操作练习,使学生能够通过查阅专业文献资料完成各种物理常数的检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专业操作技能进一步提高。 |
表7 工学结合项目
序 号 号 |
工 种 |
形式 |
开设学期 |
工学结合 主要内容 |
主要课程 |
工学结合 教学方式 |
实训基地 |
隶 属 关 系 |
1 |
生产 |
工学交替 |
2 |
医用敷料、凝胶、医用抗菌剂的实际加工过程 |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
半天上课、半天实践 |
苏比克(福州)药械科技有限公司、福建新大陆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校外实训基地 |
2 |
检验 |
工学交替 |
2.3.4 |
医疗器械理化检验、医疗器械微生物检验、厂房洁净度监测 |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医用物理学、现代仪器分析技术、无源医疗器械检测技术、GMP与洁净度监测 |
一天上课、一天实践 |
福建省药品检验所医疗器械室、苏比克(福州)药械科技有限公司 |
校外实训基地 |
3 |
研发 |
工学交替 |
3.4 |
医疗器械软件开发 |
Solidworks软件系统、免疫学与生物化学 |
半天上课、半天实践 |
麦克奥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福建易联众软件系统开发有限公司 |
校外实训基地 |
4 |
营销 |
工学交替 |
4 |
医疗器械产品包装、说明书、广告创意、推销策略、方法等。 |
医疗器械营销实务 |
半天上课、半天实践 |
厦门安普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苏比克(福州)药械科技有限公司 |
校外实训基地 |
四、教学进程安排
表8 教学时间分配表
教学环节 学期(周) |
教学 |
考核 |
入学教育及军训 |
毕业教育 |
综合实训 |
生产/毕业实习 |
机动 |
合计 |
第一学期 |
16 |
1 |
2 |
|
|
|
1 |
20 |
第二学期 |
18 |
1 |
|
|
|
|
1 |
20 |
第三学期 |
18 |
1 |
|
|
|
|
1 |
20 |
第四学期 |
16 |
1 |
|
|
2 |
|
1 |
20 |
第五学期 |
|
|
|
|
|
18 |
2 |
20 |
第六学期 |
|
|
|
1 |
|
18 |
1 |
20 |
合计 |
68 |
4 |
2 |
1 |
2 |
36 |
7 |
120 |
表9 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分配
教学形式 |
学时 |
实践教学比重 |
各类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 |
1264左右 |
51.6% |
实验实训教学部分 |
628 |
1348 |
实习教学部分 |
720 |
总计(学时) |
2612 |
表10 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三年制)教学进程安排表
|
序号 |
课 程 |
按学期 分 配 |
学 时 |
学
分 |
第 一 学 年 |
第 二 学 年 |
第 三 学年 |
|
考试 |
考查 |
总 计 |
理 论 |
实 验 |
实 训 |
1学期 |
2学期 |
3学期 |
4学期 |
5学期 |
6学期 |
|
16周 |
18周 |
18周 |
16周 |
18周 |
18周 |
|
公共基础课 |
1 |
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
1 |
48 |
48 |
|
|
3 |
3 |
|
|
|
顶岗实习 |
毕业实习 |
|
2 |
毛泽东思想概论 |
|
2 |
72 |
72 |
|
|
4 |
|
4 |
|
|
|
3 |
形势与政策 |
|
1.23.4 |
64 |
64 |
|
|
1 |
1 |
1 |
1 |
1 |
|
4 |
军事理论 |
|
1 |
16 |
16 |
|
|
1 |
1 |
|
|
|
|
5 |
体育 |
|
1.2 |
68 |
10 |
58 |
|
4 |
2 |
2 |
|
|
|
6 |
大学英语 |
1 |
2 |
136 |
136 |
|
|
8 |
4 |
4 |
|
|
|
7 |
计算机基础 |
|
1 |
64 |
16 |
48 |
|
4 |
1/3 |
|
|
|
|
8 |
应用数学 |
1 |
|
48 |
48 |
|
|
3 |
3 |
|
|
|
|
9 |
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 |
|
1.4 |
32 |
32 |
|
|
1 |
1 |
|
|
1 |
|
10 |
应用文写作 |
|
2 |
36 |
18 |
18 |
|
2 |
|
1/1 |
|
|
|
公共课总课时 |
|
|
584 |
460 |
124 |
|
31 |
|
|
|
|
|
技术基础课 |
1 |
人体生理解剖学 |
1 |
|
64 |
48 |
16 |
|
4 |
3/1 |
|
|
|
|
2 |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 |
2 |
|
72 |
36 |
36 |
|
4 |
|
2/2 |
|
|
|
3 |
高分子材料化学基础 |
12 |
|
118 |
84 |
34 |
|
7 |
3/1 |
2/1 |
|
|
|
4 |
分析化学 |
2 |
|
72 |
36 |
36 |
|
4 |
|
2/2 |
|
|
|
5 |
诊断学 |
3 |
|
72 |
54 |
18 |
|
4 |
|
|
3/1 |
|
|
6 |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
2 |
|
72 |
54 |
18 |
|
4 |
|
3/1 |
|
|
|
7 |
机械制图 |
|
3 |
36 |
|
36 |
|
2 |
|
|
0/2 |
|
|
8 |
医用物理学 |
3 |
|
72 |
54 |
18 |
|
4 |
|
|
3/1 |
|
|
职业技术基础课总课时 |
|
|
578 |
366 |
212 |
|
33 |
|
|
|
|
|
专业技术课 |
1 |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 |
3 |
|
72 |
24 |
48 |
|
4 |
|
|
2/2 |
|
|
2 |
临床医学概要 |
|
3 |
72 |
54 |
18 |
|
4 |
|
|
3/1 |
|
|
3 |
GMP与洁净度监测 |
|
3 |
36 |
18 |
18 |
|
2 |
|
|
1/1 |
|
|
4 |
免疫学/生物化学 |
3 |
|
72 |
54 |
18 |
|
4 |
|
|
3/1 |
|
|
5 |
无源医疗器械检测技术 |
4 |
|
96 |
64 |
32 |
|
6 |
|
|
|
4/2 |
|
6 |
医疗器械概论 |
4 |
|
64 |
64 |
|
|
4 |
|
|
|
4/0 |
|
7 |
医用设备应用与维护 |
4 |
|
96 |
64 |
32 |
|
6 |
|
|
|
4/2 |
|
8 |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 |
4 |
|
32 |
32 |
|
|
2 |
|
|
|
2/0 |
|
9 |
Solidworks与计算机绘图 |
|
4 |
32 |
|
32 |
|
2 |
|
|
|
0/2 |
|
10 |
医疗器械营销实务 |
|
4 |
64 |
48 |
16 |
|
4 |
|
|
|
3/1 |
|
专业技术课总课时 |
|
|
636 |
422 |
214 |
|
38 |
|
|
|
|
|
综合实训 |
1 |
医疗器械检测综合实训 |
|
4 |
30 |
|
|
30 |
2 |
|
|
|
1w |
|
2 |
医疗器械生产综合实训 |
|
4 |
30 |
|
|
30 |
2 |
|
|
|
1w |
|
3 |
医疗器械检验工认证 |
|
4 |
18 |
|
|
18 |
1 |
|
|
√ |
√ |
|
综合实训总课时 |
|
|
78 |
|
|
78 |
5 |
|
|
|
|
|
校外实习 |
1 |
顶岗实习 |
5 |
|
360 |
|
|
360 |
9 |
|
|
|
|
18w |
|
|
2 |
毕业实习 |
6 |
|
360 |
|
|
360 |
9 |
|
|
|
|
|
18w |
|
实习总课时 |
|
|
720 |
|
|
720 |
18 |
|
|
|
|
|
|
|
选修课 |
音乐欣赏 |
|
|
|
|
|
|
1 |
√ |
|
|
|
|
|
|
心理健康教育 |
|
|
|
|
|
|
1 |
|
√ |
|
|
|
|
|
演讲与口才 |
|
|
|
|
|
|
1 |
|
|
√ |
|
|
|
|
社交礼仪 |
|
|
|
|
|
|
1 |
|
|
√ |
|
|
|
|
急救知识 |
|
|
|
|
|
|
1 |
|
|
|
√ |
|
|
|
医疗器械信息检索与利用 |
|
|
|
|
|
|
1 |
|
|
|
√ |
|
|
|
(六选三) |
|
|
|
|
|
|
6 |
|
|
|
|
|
|
|
其他 |
军训和入学教育 |
|
|
|
|
|
|
1 |
2w |
|
|
|
|
|
|
社会实践 |
|
|
|
|
|
|
1 |
√ |
√ |
√ |
√ |
|
|
|
考核科目 |
总计 |
2612 |
1264 |
550 |
798 |
133 |
27 |
28 |
25 |
25 |
|
|
|
|
每学期开课门数 |
9 |
9 |
9 |
11 |
1 |
1 |
|
考 试 门 数 |
4 |
4 |
4 |
4 |
0 |
0 |
|
考 查 门 数 |
5 |
5 |
5 |
7 |
1 |
1 |
|
注:选修课课时不计入课内总课时,选修课学分按3学分计入总学分。打√课程不占正常上课时间。
办学基本条件与教学建议
一、专业教学团队
专业师生比应在20﹕1左右。
专任教师应为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其中具有3年以上医院、医疗机构工作(或挂职锻炼)经历的师资比例达到30%以上。
专业教师中,应有一定比例的企业兼职教师。主要承担专业实践课或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如专题讲座、专业调研、毕业顶岗实习等课程的教学或指导。
兼职教师与专业教师比为1﹕1。
二、教学设施
1、校内专业实训基地
表11 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基本要求
序号 |
实训室名称 |
基本配置要求 |
场地面积/m2 |
功能说明 |
1 |
医学基础实训室 |
人体全身层次肌肉附内脏模型;全身骨骼模型、散骨(游离骨)模型、骨性着色模型;肾与肾单位、肾小球放大模型;心脏解剖放大模型;心动周期与大、小循环演示仪;眼球放大模型;耳放大模型;脑解剖模型;脊髓与脊神经分支放大模型等 |
120 |
认识人体结构机能,为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
2 |
制造基础实训室 |
1套投影仪,40台电脑,CAD软件,8台显微镜,1套气动实验装置 |
120 |
学习基本操作要领,掌握必要实验装置操作技能和软件使用能力 |
3 |
医械检测实训室 |
万能材料试验机、酶标仪、洗板机、化学发光仪、移液枪、微粒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国产) |
120 |
为无源医疗器械检测提供支持 |
4 |
医疗设备典型机械综合实训室 |
医用传感器、医用激光器、心电仪、脑电图机、医用超声诊断仪、听力检查仪、医用X线电视、呼吸机、麻醉机、数字式心电图机(6-12台)、医用核磁共振成像设备(价格昂贵,可利用医院或厂家组织教学) |
200 |
掌握以、数字式心电图机为代表机型,机能训练要求达到能够根据说明书看懂心电图电路原理图,能够测试关键点数据,能够根据故障现象分析故障原因、解决故障。为医疗器械检验工考证提供支持 |
5 |
制造工艺实训室 (目前暂不建设) |
40个钳工工作台、配套工具和钻床;4台车床、4台铣床、4台数控车床、4台数控铣床、及若干辅具;2台套三维测量仪 |
200 |
掌握基本测量技能和精密零件的测量方法;为学生提供先进制造技术的全面训练 |
6 |
光电技术实训室 (目前暂不建设) |
6台套常用低压电器设备、电工工具及仪表;2台套光电传感系统实验仪;多功能光学实验仪,激光实验仪 |
120 |
提供光电传感器光谱特性、光电特性、温度特性及其应用的基础实验;培养学生掌握电工接线的基本工艺 |
2、校外实训基地
依托行业,与技术和管理水平先进的医疗器械制造企业、经营销售企业紧密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形成对校内实训基地的有效补充。为学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提供场所,为专业课程建设提供软资源支持和保障。本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不得少于5家。
三、 教材及图书、数字化(网络)资料等学习资源
建议自编或选择侧重于能力培养或技能训练的高职专业教材。核心课程应该建立网络课堂或精品课程,
图书馆应该建有专业书库和各类数字资源。学生在校园内能够免费共享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能够自由登录专业课程的网络课堂或精品课程。建立专业资源库。建立网络学习平台,课程相关的课程简介、课程标准、授课教案、多媒体课件、学习案例、试题库、自我测试、设计软件、参考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全部上网。同时开通在线答疑系统,全天开放,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四、 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建议
根据不同课程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要以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做中学、
学中做”方式展开教学,根据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核心岗位职业技能要求的相关课程可以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
五、 教学评价、考核建议
采用突出能力的考核评价方式,体现对综合素质的评价;吸纳更多行业企业和社会有关方面组织参与
考核评价。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用笔试的考核形式,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综合采用笔试、技能测试与上机操作等考核形式。
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
本专业毕业生可通过专升本的形式接受本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习,通过社会培训提升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的研究和开发的专业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