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菜导航担保网药学系学生党支部
一、背景起因
药学系学生党支部目前由学生管理团队的8名教师党员以及学生党员组成。随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药学系党总支学生支部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创新党课和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日常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的主体作用,使“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药学系能够学得出色,做出特色,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基于这样的思考,2017年5月份以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和深入学习廖俊波精神为契机,作出了以下探索。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党课诠释形式,增强党课学习实效
让有意义的事变得有意思,把“讲理论”与“讲故事”结合起来,以讲小故事的形式让党课变得更加充实、有趣。药学系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课程安排中,加入了“党史故事我来讲”的环节,创新党课诠释形式,围绕党的历史、党的理论、时事政策和党规党纪等方面,通过微型党课“小故事”,用较短的时间向学生党员、积极分子讲清楚党的理论政策,讲清党员理想信念的“大道理”,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对党章党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解。
“微党课”少了“拖沓、说教、空泛”,多了“精巧、平实、快捷”。这种通过小故事演绎大情怀的方式,形式灵活,内容直观,既体现时代要求、满足党员需求,又实现学生党员自我教育,提高党课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丰富党课学习内容,激发党员教育活力
在党课的具体内容设计上,聚焦“四种精神”,既关注到党史中的经典片段,也注意从身边人中挖掘先进典型。以学习廖俊波精神为契机,赴福建大会堂聆听了五位报告团成员从不同角度对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的深情讲述,聆听会结束后,各位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主动进行了批评与自我批评。
2017年8月,支部带队组织支部部分党员、积极分子赴南平市政和县深入学习廖俊波同志的先进事迹。实地考察、亲眼目睹、亲耳聆听,从多角度、多层次学习廖俊波精神。
把热播剧《人民的名义》当做教育片看,学习侯亮平、陆亦可、林华华、周正等的敬业精神,支部组织党员、积极分子畅谈学习心得,使“大块头”的党课变为更加鲜活的交流平台,并采用身边人、身边事的教育方式,挖掘身边优秀党员事迹,结合主讲人自己的经历和思考来呈现在党课上,让学生党员、积极分子感到可亲、可敬、可学,更容易见贤思齐。
(三)贴近学习生活实际,强化党员责任意识
听、看、学、做,学做统一,知行合一。教师党员,以“分片包干”模式划分责任包干区,明确工作职责,每人主要负责一个版块的工作内容,例如奖助贷、就业创业、心理健康教育等。通过党员责任包干区,开展“关心人、了解人、理解人、发展人、凝聚人”的凝聚力工程活动,达到以点带面,凝聚人心,推进工作,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集体凝聚力的形成。
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作为主要学生干部,发挥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学院、系部或班级组织的各项大小活动;加入学生督导队,每天巡视校园,配合值班老师进行校园、宿舍区督导;在专业学习中,担任学习小组长,组织班级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参加专业技能大赛等;担任社会志愿者,参与“爱,你有陪伴更勇敢”等志愿者活动,助力建设更美的城市,更幸福的生活。
三、实际成效
(一)理论与实际结合更紧密,提升党员自主学习意识
党课改变以往内容庞杂、形式单一、党员被动参与的学习形式,教育内容贴近学生党员的生活实际,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党员能够自觉接受,使党课更具实效性。学生讲微党课讲小故事,使学生党员们由“学员”变成了“教员”,自觉学习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强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党员自主学习的意识,真正做到“以讲促学,以学促教”。
(二)增强党课教育的趣味性,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党课的设计以讲故事为方式,有情节,有温度,真实不做作,将听众带入有声有色的课堂状态。还特别加入互动环节,让场下的学生党员听众们进行点评,扩大了党课交流的覆盖面,真正做到党课教育入脑入心。一堂精彩的微党课,需要精心的组织、策划、排演。在此过程中,学生党支部的书记、支委以及党员们需要共同努力,在思考的过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强化了党员的责任意识,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四、经验启示
(一)紧贴学生党员实际,科学设置微党课内容
在微党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必须紧贴实际,要准确把握学生党员群体对教学内容的需求,既激发学生党员参加党课教育的热情,又要确保学习教育的针对性。
(二)创新设计载体,增强党课教育的吸引力
党员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求新求变。学生党员讲微党课的教育新模式要想得到突破性进展,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如能否与文艺活动“跨界”融合。
(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党员开展朋辈教育
给予他们自主设计的空间,鼓励学生党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展朋辈教育,让党课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